在 2024 年,
酒店行業的出海行動愈發頻繁,眾多企業紛紛布局海外市場,試圖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4 月,德朧與鷗翎共同開啟了在日本 Hotel Monday 的合作征程,進一步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次月,華住集團將目光投向中東地區,率先在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邁出拓展的步伐;11 月,尚美數智成立了專門的尚美國際事業部,并推出三款面向海外市場的品牌,重點聚焦于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帶;12 月,錦江酒店(中國區)與馬來西亞的 Riyaz 集團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在未來 5 年內于東南亞地區完成超百個酒店項目的簽約。
酒店集團選擇向海外進軍,很大程度上是看準了具有出境需求的商務和旅行人群。當下,出境游市場正呈現出復蘇的態勢,據 Fastdata 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中國出境游的人次已經恢復至 2019 年的 74.7% 左右,并且有相關報告預估,本年度全年出境旅游的人次有望達到 1.3 億之多。在出境游的群體中,中高收入階層表現得更為活躍,月收入處于 1.5 - 2 萬元區間的人群,其出境游的意愿高達 87.2%。這也就意味著,酒店集團的出海舉措實際上是瞄準了這部分有出境需求且具備較高消費能力的人群。
從出海目的地的選擇來看,東南亞地區成為酒店集團最為青睞的區域,其次則是日韓以及中東等地。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吸引了大量來自國內的出境游客。
在 2024 年,泰國接待的外國游客數量超過 3500 萬,其中中國游客的數量位居榜首。同年上半年,韓國接待的外國游客達到 770 萬,而來自中國大陸的游客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人數超過 220 萬。
在日本,2024 年 10 月的國際游客數量攀升至 331.2 萬,相較于
疫情前的 2019 年增長了 32.7%。去哪兒網的數據表明,截至 2024 年 12 月 24 日,阿聯酋成為最為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其國際機票的同比增幅達到 62%,沙特阿拉伯的機票同比增幅更為顯著,高達 86%。
當然,酒店集團在謀劃出海時,并非僅僅著眼于旅游市場的增長潛力,還需要綜合考量目標國家的各類因素,諸如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房價水平、租金或購置成本、裝修費用的高低、物業的可選范圍以及供應鏈的
管理狀況等。倘若其中某一關鍵條件出現失衡,那么最終所獲得的利潤率極有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以日本市場為例,其旅游市場的繁榮以及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在表面上看似為酒店出海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尚美數智酒店集團主辦的中國酒店數智化出海研討會上,相關信息顯示,日本的旅游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酒店房價也隨之大幅上漲 —— 目前的房間價格已經達到 2019 年的兩倍之高,而且常常處于客滿狀態。與此同時,當地的供應鏈發展程度極高,尚美數智曾與當地的建筑公司就裝修事宜進行測算溝通,發現他們的施工安排詳盡細致,會裝訂成冊,具體到每周、每天的工作內容,誤差極小。該公司宣稱,自成立 100 多年以來,從未出現過延誤工期的情況。
然而,盡管存在諸多利好因素,但日本的房價以及裝修成本卻高得離譜。
其裝修費用是中國的三倍之多,東京的房價甚至比經濟泡沫時期還高出 50%。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評估,日本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并不理想,開設酒店的年化收益率僅為 2%。所以,日本市場實際上并不像其表面上所呈現出的增長態勢那樣具有吸引力。
從經營模式來看,酒店出海大致可以分為海外投資、品牌收購以及特許經營這三種方式。
早在 2014 年至 2016 年期間,酒店行業曾掀起一輪出海熱潮。
在這一階段,進行海外投資的房地產商成為主力軍,他們對于單體酒店主要采取收購的方式,酒店項目通常采用 “酒店 + 合作” 的運營模式。由于酒店的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開發商普遍面臨著較大的現金流壓力。例如,萬達集團在 2017 年至 2018 年期間,因資金緊張問題,逐步拋售了位于倫敦、悉尼以及美國加州的酒店資產。不過,隨著海外投資政策的收緊,通過購置物業來經營酒店的方式逐漸成為歷史。
相較于熱衷于 “買買買” 的房地產商,本土酒店集團的海外拓展步伐則顯得更為穩健。
從 2015 年開始,國內的頭部酒店集團嘗試通過品牌收購的方式來實現境外市場的擴張。2015 年,
錦江股份收購了歐洲第二大酒店集團盧浮集團;同年,港中旅維景酒店公司(隸屬于中國
港中旅集團)收購了英國基尤
格林酒店集團;2018 年,錦江國際完成了對麗笙酒店集團的收購;2020 年,
華住集團收購了德意志集團。
品牌收購模式雖然能夠使酒店集團快速進入目標市場,但其經營管理的難度也不容小覷。
從 2020 年至 2023 年,盧浮集團已經連續四年出現虧損狀況,其歸母凈虧損金額分別為 9625 萬歐元、5166 萬歐元、2314 萬歐元以及 3468 萬歐元。此外,華住集團在 2023 年全年實現凈利潤 40.85 億元,其中,國內業務的凈利潤為 44 億元,由此可以推斷出,其海外業務仍然處于虧損狀態。
而在本輪的
出海潮流中,酒店集團則更加側重于輕資產運營路線,合作與加盟模式成為主流趨勢。
在酒店行業中,輕資產模式意味著酒店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持有物業并進行酒店的運營管理,而是更多地通過品牌授權、管理輸出等方式來實現業務的擴張,或者通過投資獲取品牌權益。德朧與印尼 IHI 簽約后擁有了兩家輕資產酒店運營公司,錦江酒店(中國區)與馬來西亞 Riyaz 集團的合作等都是輕資產模式的典型案例。萬達集團在早期的重資產出海戰略受阻后,于 2017 年,萬達酒店及度假村與土耳其 Mar Yapi 公司就伊斯坦布爾萬達文華酒店管理輸出項目達成簽約,開啟了輕資產的 “出?!?之路。
酒店集團出海必然會面臨各種風險,對于它們而言,輕資產模式無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購置土地、建造酒店設施以及大規模的裝修工程,從而大大降低了前期的資金投入,有效分散了投資風險,因此,這種模式正越來越受到酒店集團的歡迎。
然而,在通過輕資產模式成功進入海外市場之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以東南亞市場為例,國際酒店集團早已在此深耕多年,萬豪國際、雅高集團早在 20 世紀就已涉足東南亞市場,洲際酒店集團于 2007 年開始拓展越南業務,希爾頓則在 2013 年進入緬甸市場。接下來,新進入的中國酒店公司將不可避免地要與這些國際酒店集團展開激烈的競爭。